湖北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
湖北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
湖北省区域构造概况
湖北省地跨秦岭褶皱系、扬子准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。湖北省内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,其中前震旦纪的晋宁运动和中生代的燕山运动较为显著,它奠定了省内新老构造的基本轮廓。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可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构造体系,其中北西向构造体系、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弧顶和前弧西翼、东西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为省内较基本的构造骨架。
湖北省地热温泉分布概况(已探明的)
湖北省地热资源分布极不均匀,主要集中分布4个地区的33个县(市):
鄂东北区,以温热水、热水地热田(或泉)为主;主要分布于英山、罗田、蕲春等县市。
鄂东南,以温水地热田为主;主要分布于咸宁、崇阳、通山、赤壁、嘉鱼等县市。
鄂西北,以温水地热田为主;主要分布于房县、保康、郧县、郧西等县市。
其余地热田零散分布于全省各地;主要分布于京山、应城、钟祥、长阳等县市。
湖北省地热资源类型
湖北省地热资源类型主要分为断裂深循环型和沉积盆地型。
湖北省地热资源分布规律
与区域地球物理场的关系
据有关物探资料,省内地壳厚度变化趋势是东部薄、西部厚,这一规律与地热分布状态相吻合,地热点在数量上东部多,而且东部水温高。
与构造体系的关系
在构造体系的复合和联合部位,地壳变形比较强烈,各种破裂结构面比较发育,有利于深部地热向地面扩散,亦有利于地下水富集,促使地热流体生成。
与地层岩性的关系
湖北省内志留系地层主要由页岩、砂质页岩组成,分布广泛,其透水性差,导热率低,是区域性良好隔水隔热层,对下伏热储层起保温屏障作用。
与岩浆活动的关系
省内东部热水点数量多于西部,水温也高于西部,这一特点与湖北省中生代以来岩浆活动规律相一致。
与地形地貌的关系
湖北省绝大多数温泉都出露在当地侵蚀基准面或地形较低凹的部位。
地热多富集和出露于正向构造部位
省内地下热水点分布在背斜构造带或凸起部位居多。
标签: 地热